当前位置:

帝师_第280章

来自远方Ctrl+D 收藏本站

  不过是轻飘飘几句话,刘玉便无法招架,打落牙齿和血吞,主动摘下乌纱,伏地认罪。

  换成自己,能否扛过这一局?

  衡量几回,杨瓒不得不承认,以他目前的手段经验,未必能顺利脱身。九成以上的可能,要同刘玉一般,不做争辩,光棍认罪。

  未出正月,天子又要大婚。这个时候,刘玉罪名再大,也不会人头落地。顶多流放充军,蹲几年大牢。出来之后,归乡种田,精心教导子孙,未必没有咸鱼翻身,十年报仇的机会。

  如果是自己,面对窘境,是否能有这般机变,如此恒心?

  沉吟片刻,杨瓒实在拿不准,只得暗自摇头。

  为今后的职业生涯,他还有得学。

  天子不出声,群臣不能陪着一起沉默,否则戏还怎么唱?

  继邹文盛之后,又有两名给事中,一名御史,两名郎中出列,就刘玉的“罪行”展开讨论。

  “人证物证俱在,且已伏地认罪,理当严惩!”

  “其罪当斩!”

  “月底将逢大典,妄造血光,委实不祥。”

  “其行可恶,然罪不至死。依律当流放千里,子孙三代不许科举。”

  你一言我一语,几人貌似争辩,实则将罪名牢牢定下。纵是刘玉反口喊冤,也再不能翻身。

  杨瓒静静观望,心下明白,流放充军都不算什么,子孙三代不许科举,才真是断绝刘玉前路。

  三代之后,纵然能出英才,在朝中的亲友故旧多已散去,各种关系网也将不复存在。

  更何况,将刘玉撵出朝堂者,不是一两个人。这么多力量集合在一起,别说三代,就是五代,乃至十代,刘家的子孙都会被拒在朝堂之外。

  手段不可谓不毒辣,偏又符合律条,无从反驳。

  表面上看,提出此议之人,是站在为刘玉“减轻刑罚”的立场。

  毕竟,刘御史诬陷同僚,逼死人命,纵家人行凶,都是“罪证属实”。大明律可没有犯罪追诉时效一说。

  无论过了多少年,被查出来,刘御史没得跑。

  “刘玉罪证确凿,本应重责,惩一儆百。”

  朱厚照高坐龙椅,声音低沉。

  百官垂首听旨,纵是内阁三位相公,也看不清天子此刻的表情。

  “然焦卿家及赵卿家所言有理,未出正月,将临大典,此时染上血光,实为不吉。”

  话到这里,朱厚照忽然停下。

  群臣屏息以待,刘御史跪在地上,恍如成了一尊雕像。

  “先皇以仁治国,纵如万氏党羽,首恶之外,亦究问罪行轻重,非必要少取人命。”

  “朕承宗庙,抚育万民,自当奉先皇之仁义,以德行彰天下。”

  “刘玉。”

  朱厚照加重声音,刘玉额头触地。

  “罪臣在。”

  “尔既已认罪,当摘去乌纱,除去官服。”

  “是。”

  “当此吉日,朕不取尔性命。罢黜官职,交罚银后自可归乡。”

  刘玉似不敢置信,顾不得规矩,倏然抬起头,仰望丹陛之上,眼角泛红,滚下两行热泪。

  “罪人领旨谢恩!”

  本以为前路断绝,将坠入无底深渊。未料想,天子竟网开一面,亲手递给他一条长藤。

  刘玉所能做的,唯有牢牢抓住。

  如想翻身,送子孙再入朝堂,必要同文官集团断情决义。其能抛弃自己一次,便能有第二次,第三次。

  这天下,终究姓朱。

  哪怕被文官孤立,被言官讥讽弹劾,只要天子不弃,便能安稳无虞。

  翰林院侍读杨瓒,便是最好的例子。

  刘玉后悔,为何没能早早醒悟,以致落到今日下场。

  好在事情还没到最坏的地步,他还有机会。

  “罪人谢陛下隆恩。”

  跪在青石上,刘玉四叩首。

  旋即起身,主动除下官袍及乌角带,再行礼,随大汉将军走出殿外。

  正月的神京,虽久未落雪,仍是冷风侵骨。

  天子令刘玉罢官归乡,交出罚银,却未行廷杖,也未下其牢狱,殿外禁卫自不会上前押解。反有中官送上一件绢布外袍,并一顶纱帽。

  “多谢。”

  刘玉拱手,中官侧身让开,道:“刘御史要谢,便谢天子,咱家不过奉命从事。”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