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帝师_第482章

来自远方Ctrl+D 收藏本站

  明朝禁向草原市铁,不是没有理由。

  鞑靼凶悍,武器并不十分精良。

  少数的火器,要么是北元传下,要么是从瓦剌和兀良哈抢夺走私。

  弯刀虽然锋利,使用的弓箭却参差不齐。

  最好的勇士,官至百户以上,方能配全铁器。侦查的游骑,军事需要,装备也不算差。平时游牧,战时上阵的壮汉,多数用的还是骨箭。

  土木堡之后,明军几十万精锐尽丧。凭借地堡城垣,配合犀利武器,才同鞑靼对峙至今,旗鼓相当。

  随军卫制度日益糜烂,朝中地方贪污愈甚,军饷军粮多被克扣,吃空饷成为惯例,卫所兵额渐渐不足,逃户屡见不鲜。

  无论史书如何评述,正德年间的应州大捷,都是明中叶之后,边军少有的闪光点。

  自此之后,鞑靼实力渐渐减弱,再不敢大举进犯。北疆难得一段“平静时日”。

  杨瓒奉旨北上,调兵御敌,遇到的阻力肯定不小。单凭他自己,别说迎战,能不能举起长刀都是问题。

  当务之急,是寻到可靠帮手,如南下时的王守仁刘瑾。

  “可惜。”

  王守仁请命外放,吏部官文已下,年初即将启程。时间紧迫,双屿卫之事同样重要,实在无法同他北上。

  刘瑾任西厂提督,全身心投入肃贪事业,一样腾不出手来。

  如果顾同知在,事情就好办了。

  杨瓒叹息一声,摇摇头,收好伤药,送走长史,抓起最后一件夹袄,胡乱塞进包袱。

  算一算时间,顾同知刚抵江南不久。即刻北还,披星戴月,日夜兼程,也无法在十二月底前抵达。

  与其抱着不可能的念头,不如实际些,从现有的“资源”里寻找。

  检查一遍包袱,确定没有遗漏,杨瓒直起身,捶捶腰。

  伯府的护卫,应该带上。

  北镇抚司不要想,诏狱估计也调不出人手。

  东厂西厂勉强能划拉一下。

  南镇抚司……

  杨瓒顿住,眼睛发亮。

  “着啊!”

  赵榆赵佥事,就是现成的人手!

  锦衣卫不善打仗?

  完全不成问题!

  赵佥事出身武将世家,祖辈曾随太宗皇帝靖难,未得功臣铁券,却实打实得天子信任。

  纪纲倒台之后,赵氏先祖代行指挥使之责,历代子孙,除非烂泥扶不上墙,否则,必把握权柄,执掌南镇抚司。

  赵氏不显山不露水,根基却不亚于朝中勋贵。

  没吃过猪肉,好歹见过猪跑。

  家学渊源,就算是纸上谈兵,也比谈都没法谈的强。

  “就他了!”

  杨瓒左手握拳,敲在右手掌心。当即修书一封,遣人送往南镇抚司。随后唤人送一碗汤面,“我在书房用。晚膳无需再备。”

  “是。”

  长随退下,杨瓒淅沥胡噜吃完面,喝下整碗骨汤,擦嘴净手,在室内来回踱步,一边思考,一边消食。

  待长随收走碗筷,房门关上,杨瓒走回桌旁,铺开纸张,提袖磨墨。

  不过两日,关防印信及监军牙牌便能备妥。

  临行之前,杨瓒必须留一份奏疏,不求发挥多大作用,只望朱厚照将要犯熊时,能拦他一拦。

  对部分官员的行为,杨瓒一样痛恨。但是,如在回京前所言,还不是动手的时候。

  鞑靼叩边,边镇危急,战火随时可能烧过密云。

  这个关头,君臣必须一心,京城必须稳。

  火气再大,也不能马上喷。至少要等到蓟州危急暂解,鞑靼被撵回草原。

  少顷,杨瓒放下墨条,转了转手腕,从笔架选出一支狼毫,饱蘸墨汁。

  酝酿片刻,悬腕纸上,落下重重一笔。

  “臣都察院佥都御使杨瓒,奏请两事,上乞天听。”

  “圣祖高皇帝开国,太宗皇帝垂统,国威赫斯百年。”

  “今羁縻卫所驰废,边镇武备不整,京卫疏于操练。”

  “武将不勇,何能统领百万。”

  “故臣乞陛下,查五军都督府,点南北两京公侯伯以下子孙,无论袭位与否,年十三以上者,俱考校兵法武艺,能者授职,弱者送武学。”

  武学之事,朱厚照已有腹案。杨瓒却以为,不给甜枣,直接扇巴掌,实在不好。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