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帝师_第626章

来自远方Ctrl+D 收藏本站

  历史上,朱厚照有过类似经历,生出同样担心,却无力对抗,更挣不出桎梏,无法找到出路。

  憋闷之下,只能用偷跑出京的方法,调兵遣将,临阵御敌,保土卫疆,将鞑靼驱逐漠北,几十年不敢大举犯边。

  这样的功绩,留在史书上,仅是“杀敌一人”,“顽劣不堪”的记载。

  现如今,姓杨名瓒的蝴蝶振动翅膀,桎梏开始松动。

  年轻的皇帝,终于能活动开手脚,处理政务的方式,对群臣的态度,随之发生改变。

  刘公公遭几顿狠抽,奸宦之路遇阻,转而向贪官法发力,终究没能成为立皇帝。

  没有八虎横行,戴铣没有廷杖染血,玉阶前殒命,韩文等朝臣没有因上言罢官。

  王守仁也没有触怒刘瑾,贬谪龙场驿。

  相反,阴差阳错,因南下剿匪,王参议竟同刘公公结下另类“友情”。

  刘健谢迁没有怒天子不争,愤而乞致仕。

  李东阳没有独留朝中,陷入四面楚歌,被学生断师生情谊。

  江浙海贼被剿,倭贼只能小打小闹,难成大势。

  北疆鞑靼被逐,蓟州一场大战,别部成为历史。阿尔秃厮部掀起内讧,鞑靼各部陷入混战。

  兀良哈瓦剌趁机举兵,伯颜小王子内忧外患,连战数场,实力大为削减。最后,竟如丧家之犬,被迫向漠北迁徙。

  只不过,想要在漠北安家,先要甩掉兀良哈追兵,后要绕开瓦剌截堵,最后,还要揍飞想趁机占便宜的乌斯藏。

  至此,正德朝时期,困扰朝廷的诸多问题,已被解决半数。余下,便是小冰河期加剧,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地震洪水,粮食绝收,饥民遍地。

  历史上,明朝的灭亡,天灾是重要原因之一。

  若不是朝廷没钱,崇祯帝不会下令地方裁员。

  没被裁员,失去生活来源,李闯王自会安居本职,兢兢业业,在基层公务员的岗位上打拼。

  养家糊口就够费神,压根没时间扯旗造反。

  不是李闯王打入顺天,野猪皮的子孙,还要继续在关外渔猎。华夏传承几千年的文明,也不会被野蛮的“主子”“奴才”打断。

  天灾是一则,人祸更不能忽略。

  杨瓒闪动翅膀,不只影响朱厚照,满朝文武也被潜移默化。

  如立志抱大腿的吏部郎中,都十分明白,想得杨御史赏识,贪墨是大忌。

  偶尔捞取外快,吃相也不能太难看。

  圣祖高皇帝定下的薪资太折磨人,靠着俸禄米粮,偏远地区还能凑合,繁华一些的州县,都得补丁盖补丁,餐餐数米粒。

  遑论京城。

  长安米贵,居大不易。

  单靠俸禄,养活一家老小尚且不能。如何礼尚往来,结交人情?

  朱厚照几度提及,复圣祖高皇帝之法。但在实行过程中,却要考虑实际问题。

  毕竟,朝廷运转,需要官员办事。

  水至清则无鱼。

  粗俗点讲,想要马儿跑,就得给足草料。

  好在,这个问题也有解决途径。

  想到杨瓒递上的奏疏,双屿卫送来的快报,朱厚照俯视群臣,嘴角勾起,底气相当足。

  “众卿以为如何?”

  事情可一可二,不能再三再四。

  天子两番问话,无论赞许反对,殿中文武自要给出反应。

  “陛下,番粮固好,然推广京畿尚需时日。”

  简言之,饼虽大,没下锅,不敢言味道如何。

  朱厚照登基以来,户部官员屡次犯事,接连过筛子,从侍郎到郎中,走马观花一般,换了三四任。

  唯有户部尚书韩文,如定海神针,始终屹立不摇。

  韩尚书为官清正,知天子关心民生,大感欣慰,说话办事愈发务实。

  最直接的表现,朝堂之上,韩尚书的发言越来越简单,却往往能一针见血,扎得人肉疼。

  “韩卿家所言甚是。”

  朱厚照点头,关于这一点,心中早有腹案。

  “玉米先于皇庄宫庄种植,明年择粮种发边卫。”

  “甘薯发京畿,丰产得粮,运太原大同宁夏等地。”

  “朕得奏报,有州府遇水旱灾情,大雪冰雹,粮食绝收。敕令地方官员,查勘实情,视情况减免明年税粮,予以赈济。”

  “条陈属实,由国库发谷粮,内库发灾银。”

  海匪藏宝堆满库房,载满银矿石的海船接连返回,朱厚照完全不差钱。

  “陛下圣明!”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